創(chuàng)作簡介:“紅旗躍過汀江,直下龍巖上杭”,毛主席詩詞中所寫的長汀,是個枕山臨溪的千年古城,一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城內(nèi)最久經(jīng)歲月的風(fēng)骨,當(dāng)屬那歷久彌新的城墻,向熙熙攘攘、來來往往的人們訴說著滄桑與榮耀。筆者為此多次來到長汀,登臨城墻,摩挲磚石,用自己的身體與心靈去與長汀城墻對話,為具有深厚底蘊又帶著鮮活印記的長汀城墻精煉了五個特點,既穿越時空追撫往昔又延展望今煥彩蝶變。以文字承載隨思,在心緒的抒懷吟唱中讓長汀城墻這“平民蘭"散發(fā)出“別樣香”。以下為正文:
說到長汀,免不了套用國際友人路易·艾黎說過的那句“中國有兩個最美的小城,一個是湖南的鳳凰,一個是福建的長汀”。湖南的鳳凰古城我多年前去過,對它的古城墻印象不深,但我對長汀的城墻倒印象深刻,不獨它是閩西縣區(qū)里唯一保存完整的城墻,更因它的魅力獨具,甚至執(zhí)拗地認為承荷著“一川遠匯三溪水,千嶂深圍四面城”依山沿河而建的城墻,讓這座小城任性地美了千余年。
長汀的城墻是有歷史的。它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唐大歷四年,汀州刺史陳劍將汀州治所從東坊口遷到現(xiàn)址,筑土為城。歷經(jīng)州、郡、路、府,至明清時期,汀州古城墻總長為5000多米,設(shè)有12個城門,土城全包于磚石,讓彼時的長汀有了堅固、雄偉足以御敵的磚石砌成的府城墻。城墻上旌旗在望,長風(fēng)吹過了一朝朝一代代的興衰更替。現(xiàn)在仍保留的城門還有六座:唐宋時代的三元閣(廣儲門)、朝天門,宋代的濟川門,明代的五通門、惠吉門、寶珠門。城墻將朝天門、濟川門、五通門、惠吉門串聯(lián)在一起,全長約2600多米,成為長汀悠久歷史的見證。于是,映射在城墻上的光陰里處處投下了朝代的影子,鐫刻在城墻上的更鼓聲時時記下了變幻的風(fēng)云。
長汀的城墻是有格局的。它東沿汀江逶迤,南瀕西溪河蜿蜒,西北和東北依附臥龍山麓沿山延伸而上,形成了“枕山臨溪為城”的“山中有城,城中有水”的景觀。同時,汀州城墻環(huán)抱全城,從臥龍山頂金沙寺兩翼沿山勢而下,將半座臥龍山圈進城內(nèi),就像觀音菩薩脖子上的佛珠,故其獨特的格局和形態(tài)被人們稱之為“觀音掛珠”。在這布局里更是把一峰突起的臥龍峰,緊緊相擁在城中,守護著客家人永不彌散的精氣神。
長汀的城墻是有詩意的。唐朝名相張九齡登上城墻邊烏石山巔的謝公樓,品酒觀景,興來賦詩“謝公樓上好醇酒,三百青蚨買一斗。紅泥乍擘綠蟻浮,玉碗才傾黃蜜剖”,詩魂文魄扶搖長空,引得天下文人墨客競相而來,朱熹、陸游、文天祥、王陽明、紀曉嵐等文學(xué)大家個個爭先恐后,生怕在汀州府缺席。走在長汀的城墻上,隨想當(dāng)年汀州“十萬人家溪兩岸,綠楊煙鎖濟川橋”的景致,你瞬間便能體味南宋時陸游在夜行長汀時所寫的《長汀道中》“憑鞍久忘發(fā),不是馬行遲”的陶然詩意。你便更不難明白為何民國時期大文人包樹棠撰寫的《汀州藝文志》中能收入文人500多名,著作書目900多部。這足以讓人卓立于皓皓汀江之濱的城垣上,任日風(fēng)輕拂,追思古人在這城墻上作詩吟賦的雅逸,回味那些無窮綿長的意韻。
長汀的城墻是有傲骨的。南宋末年,民族英雄文天祥曾在惠吉門募兵抗元,留下了“江城今夜客,慘淡飛云汀”的悲壯詩篇。明朝末年,隆武帝朱聿鍵從福州退逃至汀州,引發(fā)了一場抗清斗爭,東城墻邊的楊衙坪因此改為“救駕坪”。當(dāng)烽煙散去,這道城墻凜然顯露著在家園破碎、民族危難之際挺身護佑眾生的嶙嶙傲骨。
長汀的城墻是有色彩的。它不僅有著磚石的歷史舊青,更帶著風(fēng)展紅旗如畫的歷史回響——1929年3月,紅軍攻下長汀城后,將勝利的紅旗插上城頭。毛澤東多次來到城墻傍的云驤閣,親自提議和主持了紅四軍前委擴大會,正式批準成立長汀縣革命委員會。于是,紅四軍從井岡山下來,在中央蘇區(qū)的第一個縣級紅色政權(quán)誕生了。這些彪炳史冊的偉業(yè)給這城墻賦予了鮮艷的革命紅。
長汀的城墻是有生命的。新羅城、臨汀郡、汀州路、汀州府,長汀縣運時而易,而永遠不易的是城墻的風(fēng)采,枕山臨溪,晨霧氤氳,白云窺宇,晚霞耀金,奇幻而多姿。更不要說,如今的夜晚,城墻燈光亮起,一江兩岸里璀璨的色彩,光影音樂的交互,展現(xiàn)出的是另一番絢爛奪目的風(fēng)采。“東風(fēng)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在保護與開發(fā)中蝶變的長汀讓這城墻有了無限的鮮活生命力!
踽踽行走于長汀的城墻上,極目所至,滄桑的城樓老墻,這里的每一磚,每一瓦,每一處流動的風(fēng)光,都是歷史的印記。那穿越時光的唐磚宋瓦明墻就有著厚重的汀州城底蘊,或許這也是長汀之美的最好具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