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談“天竺國”天竺的讀音
發(fā)布時間:2021-09-27 閱讀:
《辭!诽祗脟“天竺”的拼音讀音標識為:tiān zhú guó,詞義解釋:“天竺”即漢之身毒,或云摩伽佗,或云婆羅門。地在蔥嶺之南,去月氐東南數(shù)千里。
日語版《維摩詰經(jīng)》(大正藏38.327)佛國品第一,對“天竺”的解釋是:天竺一詞源自梵文Indra,漢字翻譯也寫作“因陀羅”。因陀羅(Indra),是印度婆羅門教神話中的天神之王,雷雨之神。佛教把婆羅門教因陀羅(Indra)吸收到佛教作為守護神,因陀羅(Indra)住在須彌山頂中央,四方各有八重天,共三十三天。鳩摩羅什翻譯佛經(jīng)的時候,為了抬高佛教的地位,把Indra按照意思和讀音翻譯成為“天竺”,唐音“天竺”應(yīng)該讀tiān dú, “竺”讀dú,也就是Indra一詞里的dra,F(xiàn)在翻譯成為"印度",是唐高僧玄奘往西域取經(jīng),根據(jù)Indra 讀音重新翻譯成為“印度”,三藏法師認為"夫之稱,異議糾紛,舊稱身篤,身毒,賢豆,等。今從正音,宜云印度",F(xiàn)在英語寫作India。
我覺得 “天竺”一詞的讀音讀tiān dú,比較符合語源。詞語發(fā)展過程中,很多詞的讀音都發(fā)生了變化,如“葡萄”在唐朝的時候唐音是讀“bù dào”,不讀現(xiàn)在的“pú táo”,據(jù)說張騫出使西域時候,看到西域家家戶戶種有葡萄,那時候西域還是信仰佛教,都拿葡萄供佛,張騫干脆就把用于供佛布道的葡萄叫“bù dào”帶回了國內(nèi),現(xiàn)代日語“葡萄”(ぶどうbu dou)保留了古唐音的讀音,當然 現(xiàn)在已經(jīng)習(xí)慣讀成了“pú táo”。
“傳說”都是比較難考證,時間久遠的,甚至?xí)r間都有穿越。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第一次出使西域是漢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8年), 第二次是元狩四年(前119),那時候佛教還沒有正式傳入國內(nèi),但已經(jīng)傳入西域,傳說張騫出使西域時候,看到西域家家戶戶種有葡萄,那時候西域還是信仰佛教,都拿葡萄供佛,這一傳說是否可信,那是考古學(xué)家的事情,如果不可信也只是年代久遠的傳說,張騫把葡萄帶回國內(nèi)有歷史記載,唐音叫“bù dào”也是有據(jù)可查,現(xiàn)代日語“葡萄”(ぶどうbu dou)保留了古唐音的讀音,這也是事實。歡迎感興趣的專家大佬提出批評意見。
作者:今日大學(xué)生網(wǎng) 來源:今日大學(xué)生網(wǎng)
責編:周云
掃一掃 分享悅讀
心情隨筆推薦
- 高原行
- 一直向往能親臨位于四川阿壩的黃龍景區(qū),也深知高原反應(yīng)對內(nèi)地人是個嚴峻考驗,許多壯男人都過不了這個關(guān),頭痛欲裂唇紫口干,吸著氧氣
- 心情隨筆 2024-11-11
- 包包里的秘密
- 周二的清晨,我坐在辦公室中喝了杯濃濃的清咖啡試圖把自己弄得清醒些,然后順手牽羊了同事買來的《申》報,急不可待的翻看到博客斗秀場
- 心情隨筆 2024-11-11
- 請關(guān)注尿毒癥患者的疾苦
- 2007年3月,我認識了一位詩詞愛好者,他在我們湖湘風情網(wǎng)站發(fā)表了許多優(yōu)秀的作品,我們成了好朋友。
- 心情隨筆 2024-11-11
- 吃在北京
- 說實話,我在北京吃得不是太多,可能是大鍋飯的緣故,這里的早、中、晚餐都讓人失望。
- 心情隨筆 2024-11-11
- 這個春天有點傷
- 五一。尋一片寧靜,細數(shù)春天給我留下的每一個痕跡,每一處傷口。然后,踩著五月熱烈的陽光繼續(xù)趕路!}記
- 心情隨筆 2024-11-11
- 行在北京
- 漫步在北京街頭,覺得北京人與南方人差別不大,個子高的不多,絕色美女與養(yǎng)眼帥哥也不多見,或許城市與城市之間相同的地方越來越多了。
- 心情隨筆 2024-11-11
- 歉意之心
- 那年寒冷的冬天,一個凌晨,天空下了一些雪,還刮著風。下班后,我騎上電動車匆匆把哥從家里帶往蜊江港碼頭去。
- 心情隨筆 2024-11-11
- 用勤和爭懶的人
- 媽媽最勤勞了。爸爸很胖,愛音樂,但只是總那兩首革命歌曲。每天都會躺在他小屋的那張單人床上唱幾遍。
- 心情隨筆 2024-11-11
- 穿越金刀峽
- 沒有太多的準備。心里稍作考慮,次日便挎起相機,出發(fā)。
- 心情隨筆 2024-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