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夜冠军,天堂资源,四虎成人精品永久网站,国产成人无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山上有座廟

作者:今日大學生網 來源:今日大學生網
山不高,南北走向,半島似地橫臥在幾條山沖的匯合處,山腳兩側的小河匯聚在一起向北流淌,四周的群山大部分高出它半截。頂部平地有座廟,名曰湯廟,所在村也就隨之叫湯廟村,村部就設在山下,兩者相距不過二百米。廟和村部大致處在山村的中心。山村不大也不小,說不大,是因為最多時只有兩千多人,人均耕地不到一畝,說不小,是因為山高坡陡,溝壑縱橫,若到所屬分散的各個村落走一遍至少得兩天。

我就出生在這個小山村。少時的記憶里,山村偏僻且貧窮,一片荒山禿嶺,人們不停地勞作卻難以解決溫飽,住所大多為土墻茅屋,磚瓦房極少,只有那座廟和村部顯得有些模樣。“文革”初期破“四舊”時,廟內供奉的神像被砸毀,廟宇便改成了學校。供銷社在村部旁設有代銷點,因而這里便成了本村最熱鬧的地方。道路甚是狹窄,幾條主干道也僅能通架子車而已,凸凹不平,晴天一層灰,雨天兩腳泥,時而可見到一坨坨牛糞散落在路面上。很少人到過城里,據(jù)說路途遙遠,來回得走一整天。

我的小學和初中就是在這所由廟宇改造的學校度過的。這是一個四合院,依山勢而建,大門朝東,進入大門需拾級而上,故而院內院外有三四米高差,南面很自然地建成了兩層樓,其他三面皆為平房,整個院落都是土墻灰瓦頂,砂石地坪,大院內外都有排水溝,墻上刷有許多標語。北邊房頂大概高出四周房頂一米,應該是廟宇的正殿了。踏上幾級臺階,可進入南邊房屋,也就是從外面可看到的二樓,樓板是木質的,走在上邊咚咚作響。這里是老師辦公室,其他各個房間都改成了教室。教室內設比較簡陋,木制條桌條凳,粉底刷漆黑板,木門木窗。

在那個大集體年代,家家戶戶孩子多,學校的學生自然也多。大家都穿著破舊的衣服,有的甚至補丁摞補丁,赤腳走路更是司空見慣。村里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開荒種地,割麥收稻,掙著那活命的工分,但年終收成總是入不敷出,給孩子們都添件新衣裳也成了奢望。大人們整日忙碌著,散養(yǎng)的孩子們到了年齡便被攆到學校,接受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學習漢語拼音、用小樹棍查數(shù)的啟蒙教育。我們結伴而行,風雨無阻,為的是避免老師的呵斥和大人的責打。放學后,小小的我們都會幫著放牛、打柴甚至收稻割麥,做著自己力所能及的活計。新學期伊始,我們有很多同學會用野山果汁給新課本插圖配色,我們沒有彩筆,但向往多彩的生活。

學校有小學和初中。老師多為本村人,民辦教師居多,也有城里來的“知青”當老師。我入學時,已是“文革”末期,感覺老師們都很敬業(yè),認真?zhèn)湔n、上課,大多的學生也很用功。校門口木架上懸掛著小段鋼軌,老師們用小鐵錘敲出不同的節(jié)奏,代表預備、上下課,鈴聲就是號令,學生們麻雀似地應聲聚散,引出了一片喧囂和沉寂。鈴聲在山村里悠悠地飄蕩,給沉悶的山村帶來了絲絲生氣,辛勤勞作的人們聞聲知時,感覺減輕了些許疲勞,偶爾議論著孩子們的成績,仿佛也從中聽出了希望。

為便于管理,以敲擊懸掛在一個山嘴上的一節(jié)鋼軌來告知人們出工、放工。在我的記憶中,清脆的鈴聲總在驚擾著我的晨夢。這個山嘴就在我家附近,人稱打鈴嘴,與學校所在小山包遙對而立,中間是蜿蜒的河道和兩岸層層的梯田。站在兀起的山嘴,就像站在觀景臺一般,可隱約看到學;疑奈菁梗╊蟛糠贮c綴在山腳下的村落,看炊煙裊裊,看日升月落,看河水淌淌,看云卷云舒,看春種夏收……看你想看的一切,感受著自己的各種感受。

特殊的時代,懵懂的年齡,我們的少年時光就這樣輕輕地灑落在簡陋的教室里,縫在破衣爛衫里,印在崎嶇的山路上,鋪在彩色的田野里,也混在滾動的鐵圈和旋轉的陀螺里……痛苦且快樂著。

待我上初中時,開始落實聯(lián)產責任制和恢復高考制度,山村也悄然發(fā)生著變化,逐漸解決了溫飽,許多人知道了知識能改變命運,求神拜佛不靈,一切得靠自己,故而省吃儉用也要供養(yǎng)孩子上學。那時候,能考上普通高中已屬不易,考上重點高中更是鳳毛麟角。好在湯廟學校老師勤勉,校風和學風優(yōu)良,教學質量不斷提高,許多人紛紛考進高中。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小村逐年出現(xiàn)了考取了大中專院校的學生,數(shù)量遠多于外村,湯廟也不再是“藏在深山人未知”了。我也是在那時走出了山村,自此感受著世間的酸甜苦辣。

工作多年來,我隨人游覽過各種寺廟,但都是走馬觀花,從未深究其文化內涵,主要是對這方面缺乏興趣。近年經;乩霞,看到了家鄉(xiāng)早已今非昔比,山清水秀,村容整潔,道路平整,交通也變得十分便利,不免思索起老家湯廟的歷史。生于斯,長于斯,以前居然從未想過這個問題,深感慚愧。是湯姓人建設的家廟嗎?但當?shù)責o一人湯姓。沒改成學校前,廟里究竟供奉的是何方神圣呢?于是在網上查,居然查到五個叫湯廟的地方,其他四個是地名或古文化遺址,而老家湯廟僅僅顯示是浉河區(qū)十三里橋鄉(xiāng)的一個行政村,別無歷史信息,但看到兩則與湯廟村相關的簡訊,一是駐村精準扶貧工作介紹,二是鄉(xiāng)村振興建設概述。上月回老家,我便把自己的疑惑講出來。八十六歲的老父親曾當過校長和村干部,在當?shù)睾苡新曂f,這個廟建有二百年了吧,供奉的是菩薩,香火旺盛,以前里面有和尚,每年農歷三月二十八還有廟會,十分熱鬧,但也不知為何叫湯廟。我想,老人尚且不知,當?shù)氐娜藗円苍S早已忘記了湯廟的來歷了,尤其是走出山村的年輕人。

菩薩也有很多種,具體屬哪種,我也不便問,也沒必要問。修廟祈福是很多地方的習俗,古已有之,自然不乏名廟名寺。但作為水利人,少時目睹過山村的水旱災害,以為湯廟應為村人紀念商湯而建,以祈求風調雨順。因為商湯是堯、舜、禹之后的又一個圣君。湯滅夏桀而建商朝,登基不久,即遇連續(xù)五年的大旱。湯帝親自到桑林之社祈雨,表示愿意代民受過,甚至不惜以己身為犧牲,感動了上天,征服了民心,多地便立廟祭祀。當然,這也只是我的臆想,不足為憑。

時移世易,流年似水,村名依舊,但風光卻變得更加旖旎,引來城里人經常過來觀光或垂釣,品嘗地道的農家飯。時下,許多人進城工作、定居,整個村常住人口僅有五百多人,顯得有些落寞。不過,他們也時;貋碜咦、看看,為家鄉(xiāng)的發(fā)展出謀劃策,畢竟,這里是他們的生養(yǎng)之地,是他們的根,總有著揮之不去的鄉(xiāng)愁。

前天,我又一次回到了老家。站在打鈴嘴上,遙望對面山頂上那座曾經的廟,驀然看到一面鮮艷的五星紅旗從院內聳出的旗桿上迎風飄揚,倍感興奮。據(jù)說,學生都集中到中心校了,原來的學校改成了村部。對遠去了的晨鐘暮鼓和陣陣鈴聲,竟又生出一份莫名的惆悵。以前總覺得湯廟屬于窮鄉(xiāng)僻壤,現(xiàn)在從信陽市城區(qū)驅車進去也就半小時而已,世界似乎變小了,成了人們眼中的地球村。我不想繼續(xù)追問湯廟的過往,只想看湯廟村的現(xiàn)在和未來,看著它昂首融入新時代,因為,這里也是我的根。
責任編輯:周云 發(fā)布日期:2023-06-23 關注
詩詞歌賦推薦
  • 山上有座廟
  • 山不高,南北走向,半島似地橫臥在幾條山沖的匯合處,山腳兩側的小河匯聚在一起向北流淌,四周的群山大部分高出它半截。
  • 詩詞歌賦 06-23
  • 求學之路
  • 求學之路
  • 人逢喜事精神爽!我女兒代表鎮(zhèn)中心小學參加市教育系統(tǒng)“喜迎二十大,永遠跟黨走”文藝活動,個人榮獲舞蹈一等獎,學校集體榮獲組織二等
  • 詩詞歌賦 06-21
  • 喂豬的記憶
  •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北方的農村幾乎每家每戶都喂豬。豬,就跟雞狗一樣,在北方農家太過平常。
  • 詩詞歌賦 06-21
  • 農具的變遷
  • 春節(jié)期間,小弟來我家做客,閑談時說道,他流轉了土地近千畝發(fā)展規(guī)模種植,成了遠近聞名的種植大戶
  • 詩詞歌賦 06-21
  • 故鄉(xiāng)的仙人湖
  • 放暑假的日子到了,因為疫情的原因,寒假就在供職學校的所在地深圳一個人度過的,一年沒回家了,對故鄉(xiāng)的思念與日俱增
  • 詩詞歌賦 06-21
  • 酒后
  • 酒后
  • 今晚喝了點白酒,因為著涼。出工地大門,沿開發(fā)區(qū)的人工河邊閑步。月亮圓溜溜地直掛在天上。
  • 詩詞歌賦 06-21
  • 五個男人一個女人
  • 王國風是一個普普通通用柔弱的雙肩撐起三個家庭的農村婦女。
  • 詩詞歌賦 06-21
  • 致我來世的老朋
  • 我和你,一直都不太熟。起初相識,只因在同辦公室上班,還是不屬于一個部門的那種。后來,你說你是我男朋友的師妹,才多聊了幾句。
  • 詩詞歌賦 06-21
  • 貓冬碎錦
  • 東北的天氣,一年中冷天占一多半。冬天,大雪紛紛揚揚,漫山遍野白茫茫。大風狂卷,吹起大煙泡。
  • 詩詞歌賦 06-21
  • 我的線下故事
  • 我的線下故事
  • 今年北京市的高考作文題目,勾起了我?guī)锥嚓P于在線的回憶。
  • 詩詞歌賦 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