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可以有很多種選擇,我選擇了志愿服務,因為我覺得它可以讓人與人之間變得更親近,讓社會更有溫度!”陳會林希望能有更多的志愿者加入到助殘“陽光行動”中來,一起用青春描繪愛心的色彩!
自2010年入學以來,陳會林堅持參加以助殘為主的各類志愿服務活動已有6年時間。其累計幫扶殘疾青少年780余人,服務殘疾兒童6520余人次,募集捐款35萬余元,并用自己的獎學金資助了6名殘疾學生。同時,他還專注于專業(yè)助殘志愿服務團隊的打造和殘疾人事業(yè)發(fā)展理論研究,并代表大學生志愿者在第九屆中國殘疾人事業(yè)發(fā)展論壇作了主題發(fā)言。2016年4月,其作為全國五個志愿者代表之一,入選團中央組織的中國青年代表團赴韓國交流訪問。
緣于感動,投身志愿服務
剛進入大學,陳會林就聽說有位叫亢茜的學姐組織了一個“給盲人講電影”的活動,一次他懷著好奇的心情參加了“給盲人講電影”志愿服務隊在社區(qū)開展的活動,現(xiàn)場自己也被蒙上了雙眼,雖然開始有些不適應,但是志愿者細致入微的講解,讓他開始慢慢進入了電影的情境。等到電影結束,在摘下眼罩的一刻,他看到兩行熱淚從旁邊的一位盲人阿姨眼中流趟了下來,他趕忙安慰阿姨,后來這位阿姨告訴他,之前自己以為再也看不了電影了,這次真的很感謝志愿者們給她帶來了不一樣的光明!
一直到現(xiàn)在陳會林還記得這位阿姨激動的模樣,也正是這次偶然的接觸,深深地觸動了他的內心,讓他對于志愿服務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是從那時起,他就成了校內外志愿服務活動的?,尤其是以助殘為主的各類志愿服務活動,比如“心心語”關愛自閉癥兒童、手語培訓等活動。
遠赴貴州,傳遞特別的愛
2014年7月,陳會林作為支教團成員中第一位在特校支教的隊員,來到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特殊教育學校,開始了不一樣的支教故事。
作為班主任和老師,陳會林除了教學工作,大多數(shù)時間都是和學生吃住在一起。有的時候要給學生們縫補衣服、修剪頭發(fā)、采買生活用品;有的時候要教智弱學生學習洗漱、疊被子,孩子們由于自理能力比較差,有的身上臭臭的,有的尿了被子,但他都沒有嫌棄,而是手把手地教他們怎么做;有的時候要幫助聾啞學生練習發(fā)聲,他要讓學生們把臟臟的小手放在自己喉嚨,甚至舌頭上面,讓他們感覺聲帶的振動……最讓他感動的是,一次周末放假,學生韋正林的爸爸來接他,這時孩子跑過來用力地喊了一聲并不清楚的“爸爸”,當時這位父親緊緊地把孩子攬入懷里,哭的泣不成聲,嘴里還一直念叨著:“我家仔會叫爸爸了……會叫爸爸了……”在場的人無不潸然淚下。
回到武漢后,他心里仍一直牽掛著貴州的學生。為此,他積極聯(lián)系各方資源,在三都縣特校設立了“理工·滴滴GO”助學金,并用自己的獎學金資助了6名殘疾學生,幫助他們成長成才。
服務園博,助力大愛武漢
回校讀研后,在各項志愿服務活動中,我們依然會看到陳會林熟悉的身影。
2015年9月,他作為武漢理工大學園博會志愿服務隊的領隊,先后組織226名志愿者,克服路途遙遠以及高溫、大雨等惡劣天氣,堅持在園博會服務長達一個月,累計服務時數(shù)8563小時,其個人志愿服務時數(shù)高達307.3小時,即使在每日客流量高達七八萬人的“十一”期間,他們依然保持標準的微笑服務,耐心為每一位游客解難答疑。
同時,他發(fā)揮手語特長,多次幫助聾啞人游園,成為園博會的一道亮麗風景,得到了游客朋友和相關管理部門的高度贊賞和肯定。他還作為首批服務高校的唯一代表,為第二批高校志愿者進行了經驗交流和業(yè)務培訓。
打造團隊,總結助殘經驗
現(xiàn)在作為武漢理工大學亢茜志愿服務隊的負責人,陳會林致力于打造一支專業(yè)助殘的志愿者團隊,主要開展以“給盲人講電影”、“心心語”自閉癥兒童關愛計劃、“手心手背”聾啞兒童關愛計劃等為主的助殘項目,其中“給盲人講電影”項目已在武漢市講解電影百余場,服務盲人3800余人次,積累可供講解電影60余部,創(chuàng)辦了14家盲人電影院。
同時,陳會林還結合自身專業(yè)特長,積極開展大學生助殘“陽光行動”的調查研究。其發(fā)表的論文被第九屆中國殘疾人事業(yè)發(fā)展論壇收錄,并在論壇上代表大學生志愿者做了題為《依托“支教+助殘+調研+接力”模式探索大學生助殘新模式》的發(fā)言,提出依托研究生支教團的助殘“陽光行動”新模式。
陳會林,男,中共黨員,武漢理工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第十六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全國首位在特殊教育學校支教的研究生支教團志愿者,武漢理工大學園博會志愿服務隊領隊,現(xiàn)為武漢理工大學亢茜志愿服務隊負責人。曾榮獲“湖北省高校優(yōu)秀共產黨員”、“湖北省向上向善好青年”、“貴州省優(yōu)秀志愿者”、“湖北省最美新生”、“武漢最美志愿者”、“洪山好人”等榮譽稱號。其事跡得到中央電視臺、《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人民網、武漢電視臺、《中國新聞報》等媒體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