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深入探討性格心理與志愿服務效果之間的內在關聯(lián),“研精覃思,同心同行”調研團展開了一次針對高校大學生的調研活動。團隊成員杜化闖于7月20日至7月23日走訪了多名在校大學生,并特別對兩名在志愿服務中表現(xiàn)突出的大學生進行了深度采訪。分別是聊城大學杜同學和燕京理工學院馬同學。通過與她們的面對面交流,調研人員不僅了解了她們的志愿服務經歷,還深入挖掘了她們的性格特征、心理趨向以及志愿服務對她們自身和服務對象帶來的積極影響
一、杜同學:ENFJ型人格與公益服務的完美結合 杜同學是一名ENFJ型人格的學生,曾擔任輔導員助理,擁有豐富的志愿服務經歷。她熱衷于公益志愿活動,尤其在校圖書館的志愿服務中,積極管理書籍并組織閱讀分享活動,旨在激發(fā)同學們的閱讀興趣。她參與志愿服務的主要動機是個人成長和幫助他人,通過這些活動提升了自己的溝通和組織協(xié)調能力。在志愿服務中,杜同學也遇到過挑戰(zhàn),比如在一次閱讀分享活動中由于準備不足導致現(xiàn)場混亂。面對困難,她及時調整流程,與團隊合作,成功解決了問題,深刻體會到團隊合作和應變能力的重要性。她認為自己在志愿服務中是“執(zhí)行者”,強調熱情、實干精神和責任感是成功的關鍵。杜同學對自己的志愿服務成果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服務過程中的共同成長是最大的收獲。她建議組織機構應為志愿者提供前期培訓,并根據性格心理進行相應安排,以提高服務效率和志愿者體驗。
二、馬同學:ISTJ型人格與學業(yè)類志愿服務的深度契合 馬同學是一位具有豐富志愿服務經歷的前校社團發(fā)展中心部長,她自認為是ISTJ型人格,即“檢查員型人格”。這種人格類型的人以高度的責任感、組織能力和注重細節(jié)著稱。馬同學特別偏好學業(yè)類志愿服務,例如在法學院模擬法庭擔任志愿者,負責案件資料整理、模擬庭審準備和協(xié)調小組成員工作。她參與志愿服務的動機主要是個人成長和獲取學分,認為這能鞏固法律知識并提升實踐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在志愿服務中,馬同學遇到過困難,如時間緊迫和人員不足導致的準備工作緩慢。但她通過有效的時間管理和團隊協(xié)作克服了這些困難。她認為自己在志愿服務中扮演的角色是“協(xié)調者”,強調專業(yè)知識、組織協(xié)調能力和責任感的重要性。馬同學認為志愿服務的成果不僅在于活動的順利進行,更在于團隊成員的成長和服務對象的滿意度。她對志愿服務的成果給予高度評價,并建議組織機構為志愿者提供明確的職責分工和資源支持,以提高效率和志愿者的體驗。
兩位同學的故事生動展示了不同性格類型的大學生在志愿服務中的表現(xiàn)與成長。通過她們的經歷,我們看到了性格心理與志愿服務之間的深刻聯(lián)系,也看到了志愿服務對個人成長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價值。志愿服務不僅是奉獻愛心的過程,也是志愿者自我提升和成長的機會。不同性格類型的志愿者在服務過程中展現(xiàn)出各自的優(yōu)勢和潛力,而服務中的挑戰(zhàn)和困難則促使他們不斷學習和進步。無論是哪種性格類型,只要投入熱情和努力,每個人都能在志愿服務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并在幫助他人的同時實現(xiàn)自我價值。
文/尚珂伊 圖/“研精覃思,同心同行”調研團 來源/“研精覃思,同心同行”調研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