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重溫共產黨人披荊斬棘的革命路程,體味共產黨人不畏犧牲、堅勇奮斗的革命精神,切實開展紅色教育,7月2日,曲阜師范大學文學院風華映初心實踐小隊深入濱州市博興縣高渡村,開展以“傳承紅色基因,擔當社會責任”為主題的實地調研活動,為本次社會實踐開掘深度。
在外出開展實地調研前,風華映初心實踐小隊通過在網(wǎng)上查閱資料以及詢問家中長輩等方式對高家渡紅色革命歷史做了一定的了解。這個看似古老而平凡的村落有著非凡的歷史,高渡村在當?shù)攸h史上有三個第一:誕生了濱州市第一個農村黨支部——中央高渡支部,出現(xiàn)了博興縣第一個中共黨員——張靜源(原名張壽安),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爆發(fā)了山東省第一次農民暴動——八四暴動。高渡村蘊含著豐富的黨史紅色文化資源,傳承著堅韌不屈的革命精神,是名副其實的“紅色堡壘村”。
觀革命文物 知革命艱辛風華映初心實踐小隊成員進入高家渡革命歷史紀念館后,被館內所陳列的物件所震撼,紀念館雖不大卻展出了許多革命時期的舊物珍藏,有珍貴的老照片、歷史書籍以及真人手稿等文史資料,也有戰(zhàn)時武器和生活用品等歷史文物,實踐隊成員被其中的紅色文化氛圍所感染,通過這些史料深入了解革命先輩們在革命路程中的艱辛。此外館內還設有山東最大的半景畫,展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高渡村的革命歷程,充分表現(xiàn)了革命先輩不畏強暴、血戰(zhàn)到底的英雄氣概,讓實踐隊成員如臨其境,切身體驗革命之艱辛,成功之艱難,體會共產黨人身上所體現(xiàn)的紅色革命精神,正因這一精神才有了今天的偉大成就。
聽先輩事跡 學紅色精神隨著實踐小隊的繼續(xù)深入,一組浮雕吸引了團隊成員的注意,這一組浮雕講述的便是革命先輩張靜源的英勇事跡。張靜源于1928年在青島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博興縣的第一個黨員,于1930年利用回鄉(xiāng)探親的機會回到高渡村秘密開展黨的工作,帶領人民建學堂、辦夜校,宣傳黨的中心思想,發(fā)展人民教育,解放人民思想,成立高渡村黨支部,發(fā)展了大批新黨員,也是在他的帶領下掀起了八四暴動。在張靜源烈士的光榮事跡中,革命先輩不畏強敵、不懼風險、敢于斗爭、勇于勝利的風骨和品質令人敬佩,實踐隊伍也明白了深入人民群眾的重要性,深深體會到了革命者不畏犧牲、決戰(zhàn)到死、為維護中國獨立而永不放棄的堅強意志。
賞雕塑之型 解革命全事館中有一座巨大的雕塑--啟航,這一“小小”的雕塑涵蓋了“大大”的革命歷程,不僅有艱辛的革命奮斗史,還有充滿希望的社會主義建設史。雕塑主題為“啟航”,寓意著黨的組織在這里興建,革命力量在這里發(fā)端,引領著勝利的大船,乘風破浪,奮勇向前,去迎接屬于黨的光輝前程。本次實地調研活動不僅鍛煉了團隊成員的實踐能力,更是讓成員在了解紅色革命中體會了革命先驅堅強的意志,為以后的學習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承紅色基因 行紅色教育在此次實地調研活動中,博興軍民轟轟烈烈的戰(zhàn)斗史在風華映初心實踐小隊成員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為后續(xù)開展入校宣傳紅色文化工作以及線上線下問卷調查工作提供了大量素材。本次高渡村之行讓隊伍成員體會到了堅韌的革命意志和不屈的革命紅色精神,明白紅色文化是不容忽視的,紅色文化不僅僅是物品,也不僅僅是事跡,而是其留給后人的內在,是其中蘊含的紅色基因。唯有傳承歷史中的紅色精神,擔起時代之重任,在充滿危機的時代中承擔起應有的責任,才能將中國發(fā)展的更好。
今天繁榮而強大的中國之所以存在,人民的力量是不可忽視的,他們身上帶有的紅色文化傳承在其中發(fā)揮了重大作用,所以對其繼續(xù)進行紅色文化教育是極為重要的,唯有人民將紅色精神鐫刻在了骨子里,中國才能建設地更好。讓紅色精神在潛移默化中融入一代又一代人民的血液與靈魂中。
同時,紅色文化不能固步自封,要與時俱進,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豐富更多有意義的內涵,以多種形式去宣揚,推進紅色文化教育,讓紅色文化的價值在個人身上得到體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