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夜冠军,天堂资源,四虎成人精品永久网站,国产成人无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今日大學生網(wǎng),社會實踐報告投稿平臺

江蘇科技大學深藍學院開展黨史學習實踐團:“追溯紅色足跡•緬懷革命先烈”寒假社會實踐

作者:今日大學生網(wǎng) 來源:今日大學生網(wǎng)
2024年2月14日,江蘇科技大學深藍學院黨史學習實踐團成員吳雨軒、胡晨依、顏奇、崔彤四人小組以“追溯紅色足跡,緬懷革命先烈”為主題,分成兩隊先后去往家鄉(xiāng)的紅色教育基地,追尋紅色記憶,進一步激發(fā)知史愛黨、知史愛國情懷。
吳雨軒、胡晨依、顏奇三人先來到了江蘇省泗陽縣愛園紅色教育基地,親身感受了那段崢嶸歲月中的革命歷史。愛園紅色基地內設有多個展區(qū),通過大量的歷史文獻、圖片和實物展示,詳細介紹了泗陽縣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的革命斗爭歷程。

吳雨軒、胡晨依、顏奇三人在參觀紅色教育基地的同時深刻的感受到了永存于世的紅色革命精神,看著革命先烈為后輩創(chuàng)下的種種,內心油然升起對他們的敬佩之情,看著聳立的雕像,成員們輕輕擦拭去上面的灰塵,露出其威嚴的一幕,讓雕塑更加綻放光彩。

隨后顏奇、吳雨軒、胡晨依一行三人來到了程道口紅色教育基地。 程道口紅色教育基地位于三莊鎮(zhèn)畢灘村,這里是當年新四軍在陳毅指揮下取得重大勝利的戰(zhàn)場。顏奇一行人站在紀念館的門口久久佇立,抬眼望向那威嚴又讓人肅然起敬的紀念館大堂。

在參觀中了解到程道口戰(zhàn)役發(fā)生在1941年,是新四軍為粉碎日軍和國民黨頑固派的“掃蕩”而展開的一場英勇戰(zhàn)斗。為了表達出對革命先烈們的敬意吳雨軒、胡晨依、顏奇三人在烈士紀念碑下默哀三分鐘,并向烈士紀念碑敬禮,誓將前輩們傳承下來的紅色精神延續(xù)下去。

如今,這里已經(jīng)建成了一個集紀念碑、烈士陵園和陳列館于一體的綜合性紅色教育基地。現(xiàn)在泗陽縣的程道口紅色教育基地不僅是一個緬懷先烈、傳承紅色基因的地方,更是一個激發(fā)黨員干部斗志、助力鄉(xiāng)村振興的平臺。

同一天,實踐團另一個成員崔彤走進家鄉(xiāng)的三倉烈士陵園追尋紅色足跡,通過瞻仰烈士紀念碑、參觀新四軍一師紀念館,聆聽黨史故事,近距離感受烽火歲月里的革命精神。



東臺市三倉烈士陵園始建于1945年,并于1981年擴建對外開放。該園是全省為數(shù)不多建于建國前的、新四軍系列的全國知名烈士陵園,粟裕大將部分骨灰安葬于此,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進入陵園,崔彤首先瞻仰了“抗日烈士紀念塔”。塔坐西朝東,正對陵園門樓和黃海公路,高20米,底座刻有烈士們的名字和事跡,塔身正面為陳毅題詞“立德立功,永垂不朽”,鎏金銅字鑲嵌其中,金光閃耀,雄偉高大,形成壯麗景觀。

接著崔彤來到了新四軍第一師紀念館,紀念館是以上世紀40年代新四軍第一師師部曾經(jīng)駐扎過的三倉吳家橋胡家大院建筑格局復建的,距原址1100米,展出新四軍第一師蘇中抗日的主要戰(zhàn)斗歷程。

除了紀念館和紀念塔,三倉烈士陵園還有一處烈士墓群。這里的烈士墓碑排列整齊,莊嚴肅穆。每個墓碑上都刻有烈士的姓名、年齡、籍貫和犧牲日期。三倉烈士陵園內安葬的512名革命烈士,為了國家的獨立、人民的自由,百折不撓,英勇奮戰(zhàn),立下了不朽功勛,他們的英勇事跡將永遠銘刻在人民的心中。

崔彤同學接著來到烈士陵園的東南角,這里矗立著一座烈士亭,當?shù)厝藗兎Q它為五角亭。穿過烈士墓區(qū),走到深處,拾級而上,“烈士亭”匾額映入眼簾。

陵園管理處顧問顧平介紹,烈士亭建于戰(zhàn)火紛飛的1945年,為的是紀念在抗日戰(zhàn)爭中犧牲的120名蘇中四分區(qū)烈士,烈士亭主體高9.18米,意指“九一八”事變。

即便烈士亭被風雨腐蝕幾經(jīng)維修重建,紀念碑碑文字跡殘缺模糊后經(jīng)翻錄,但穿越歷史塵煙,它仍訴說著人們的無限哀思和崇敬之情,時刻警醒與激勵著人們不忘國恥,弘揚抗日愛國的民族精神。

順著五角亭臺階走下,烈士英名墻莊嚴而立。

近年來三倉鎮(zhèn)人武部扎實抓好民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過傳統(tǒng)熏陶、實地感悟、典型引領等方式,進一步增強民兵隊伍投身國防和服務人民的責任感、使命感,傳承這片紅色土地上的革命精神。

昔日紅色鄉(xiāng),今日富足地。如今,三倉烈士陵園是江蘇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江蘇省委黨校、鹽城市委黨校、東臺市委黨,F(xiàn)場教學點,東臺市人民政府公祭烈士的活動場所。“沒有昔日革命者的誓死守衛(wèi),就不會有現(xiàn)在的幸福生活。”每年清明時節(jié),各界群眾紛紛前來重溫英烈故事,追尋英雄足跡,政府公祭活動通常也在這里舉行。在三倉烈士陵園,人們也許無法去深入了解每一塊墓碑、每一個英名背后的事跡,但先烈浴血奮戰(zhàn)、舍生忘死的鐵軍精神猶如五角亭巍然屹立,成為一座不朽的豐碑!

此次實踐活動讓小組四個人深切地感受到了紅色教育基地的歷史意義和教育作用。通過傳承紅色基因,發(fā)揚新四軍的精神,可以激勵廣大黨員干部更好地投入工作,推動經(jīng)濟社會高質量發(fā)展。同時,成員們也看到了國家在鄉(xiāng)村振興與紅色教育方面的積極探索和取得的顯著成效。
責任編輯:周云 發(fā)布日期:2024-03-09 關注
社會實踐報告推薦
  • 江蘇科技大學深藍學院開展黨史學習實踐團:“追溯紅色足跡•緬懷
  • 三月芳菲,灼灼韶華,“菇”足干勁,與“菌”相逢
  • 追尋紅色歷史,樹立青年志向:在兵團的紅色回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