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度探尋膳用中醫(yī)的內涵,解鎖它在健康養(yǎng)生和疾病預防方面的獨特價值,山東大學(威海)寒假社會實踐活動團隊——膳用中醫(yī)調研團,采訪了臨沂河東醫(yī)院的尹通主任。
尹主任首先向我們闡釋了膳用中醫(yī)的概念。膳用中醫(yī),簡而言之,便是“以食為藥”,,它講究“四氣五味”和“陰陽五行”,比如食物的寒、熱、溫、涼四性,還有酸、苦、甘、辛、咸五味。通過這些特性把食物和藥物的功效結合起來。比如說,生姜是溫性的,可以散寒,適合風寒感冒;而梨是涼性的,可以潤肺,適合肺熱咳嗽。
調研團了解到,膳用中醫(yī)在制定藥膳時,是個性化定制。比如同樣是咳嗽,有的人是肺熱,要用梨、百合這些涼性食材;有的人是肺寒,需要生姜、陳皮這些溫性食材。患者的飲食習慣也很重要,如果不愛吃甜,那藥膳里就不能放太多紅棗、枸杞。我們感受到,膳用中醫(yī)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模板”,而是充滿了人文關懷的“量身定制”。
在訪談的最后,主任提到了膳用中醫(yī)在推廣過程中面臨的挑戰(zhàn)。比如公眾認知不足很多人覺得藥膳就是“食療”,沒什么科學依據(jù)。要克服這個挑戰(zhàn),團隊認為需要加強科普宣傳,用科學數(shù)據(jù)和實際案例來說服大家。作為大學生,團隊也有責任為中醫(yī)藥文化的傳承和推廣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