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lián)系實踐地點,撰寫策劃案,制定具體流程,正式起航出發(fā)……
為響應國家號召,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山東建筑大學藝術學院藝馨服務隊——承藝匠心實踐隊積極開展以“志愿服務社會,追尋紅色記憶”為主題的寒假社會實踐活動。實踐隊員分為兩組于2024年1月20日輪番依次到濟南戰(zhàn)役紀念館和濟南華森老年公寓進行社會實踐活動。
(圖為承藝匠心實踐隊員出發(fā)前合影)
濟南戰(zhàn)役紀念館內有兩層展廳,分為序廳、“和戰(zhàn)博弈、生死較量”“運籌帷幄、劍指濟南”“八天八夜、鏖戰(zhàn)古城”等8個部分,用老戰(zhàn)士的戰(zhàn)斗青春和榮耀勛章再現(xiàn)了那段硝煙歷史,向大眾展示了那段刻骨銘心的歷史和崢嶸歲月。
(圖為兩支小分隊分別在濟南戰(zhàn)役紀念館的合影)
展廳內陳列著一個個透明的展柜,柜子里整齊的擺放著一些老物件,有各式各樣的步槍,帶有血漬的襯衣,戰(zhàn)士們的功勛章、表彰書和老舊的衣裳……這些滿載歷史回憶的物品就這樣靜靜地躺在展示柜中,用它們滿是歲月痕跡的身軀向人們訴說著那段歷史的滄桑。在展廳內,還有許多講述那段歷史的文字墻,簡單的文字概括卻向人們展現(xiàn)著那時先輩們的熱血激昂。
(圖為實踐隊員參觀展廳)
在工作人員指引下,實踐隊員還來到了三樓觀看全景畫,栩栩如生的實物建造搭配慷慨激昂的解說,讓實踐隊員們仿佛對那段歷史身臨其境,直觀的感受到這段歷史對給人們心靈的震撼,深刻認識到了戰(zhàn)爭的殘酷和先輩們的不畏犧牲,正是因為革命先烈的英勇付出,才換來了今天的美好生活。
(圖為全景畫一角)
觀看完全景畫,實踐隊員們繼續(xù)參觀展廳,在這里,隊員們看到了幾面刻滿密密麻麻名字的姓名墻。在墻壁圍繞的中間,還有兩臺可供查閱的電子屏,和墻壁一樣,都是記錄著在戰(zhàn)役中壯烈犧牲的英雄的名單。名字數目之多,多到一眼看不盡全部的墻壁,多到電子閱覽屏仿佛永遠翻不到盡頭。這些,全都是為中華兒女美好生活而奮斗的勇士們,是為中華民族建設事業(yè)而獻出身軀的英烈們。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離不開這里每一位的無畏付出,正是因為有了曾經的他們,才有了今天的我們。
參觀到最后,實踐隊員在互動屏前為先烈們獻花祭奠、留言緬懷。在閱讀著兩側墻壁上陳列的當今中華民族取得的偉大成就中走出了展館。相比起前面展廳內的暗沉肅穆,這里的燈光設計顯得格外明亮。正如中華民族通過中華兒女的砥礪奮斗,穿過曾經那段迷茫黑暗的歷史歲月,大踏步邁向光明的未來,努力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一般。
(圖為實踐隊員在互動屏前留言)
濟南華森老年公寓也是承藝匠心實踐隊本次社會實踐的一部分。在公寓內,住著一些和藹可親的老年人;蛟S是鮮少有人長期陪伴左右的原因,對于實踐隊員的到來,他們表現(xiàn)得格外熱情。實踐隊員們陪著老人們談心,給與他們精神上的慰藉;聽說老人們大多喜歡聽紅歌,隊員們精心為老人們演唱了許多紅歌、老歌,老人們聽得津津有味,并且積極和隊員們進行互動,大家一起合唱了不少歌曲。悠揚的歌聲不斷,遣散了老人們平日里的無聊和估計;熱血激昂的節(jié)奏和歌詞,傳達出大家對祖國的無限熱愛。
(圖為實踐隊員和爺爺談心)
除了和隊員們合唱紅歌,老人們也向隊員們講述了許多他們的青春故事,回憶著曾經美好的點點滴滴,感慨著美好歲月的慢慢流逝。在這里,有一位保持著寫日記這一習慣的王奶奶,見隊員們來此,她向隊員們展示了她根據自身經歷寫成的多達15萬字的自傳。在與隊員們分別之際,王奶奶親筆寫下一封告誡贈與實踐隊員,向隊員們講述社會主義的“好”,告誡當代青年當珍惜如今幸福生活,不斷奮斗砥礪前行,創(chuàng)造未來更好明天。字里行間皆表達出老人對生活的無限熱愛和對后輩青年的殷切期望。
(圖為一名實踐隊員與王奶奶的合照)

(圖為王奶奶贈與實踐隊員的告誡)
追尋紅色記憶,傳承紅色基因。本次社會實踐增進了隊員們對身邊紅色文化的了解,促進了紅色文化的傳承,增強了隊員們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更一步激發(fā)了隊員們的愛國熱情,點燃了隊員們昂揚的斗志。昔日苦難已不在,今日韶華正當時,來日繁盛更可期。通過此次實踐活動,隊員們深切體會到了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明白了我輩青年當銘記歷史,不負韶華,續(xù)紅色之血脈,護盛世之華夏!
來源:山東建筑大學藝術學院學生會
作者:張雅璇
攝影:李楊俊澤 谷名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