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苦難是一種財富,那楊小明就是一個富有的人。在過去的幾年里,他讓我們無比敬佩。他來自國家級貧困縣,用一個普通甚至稚嫩青年的肩膀,承擔起了本來不屬于他的責任。創(chuàng)建愛心社團,從最初只有十幾人的“微光愛心小分隊”到幾萬人參與的“微光義工志愿者服務總隊”、從只能籌集善款一千多元到籌集善款五十余萬元,募集物資不計其數(shù)。社會福利機構(gòu)、困難學生、城市乞討拾荒者、特困家庭、突發(fā)災害地區(qū)、外來務工子女集中小學、老舊社區(qū)、老年公寓、殘疾人托養(yǎng)服務中心,他的足跡踏遍了每一個需要幫助的地方。我們總認為一個人的力量太薄弱。他卻用普通的身影告訴我們,微光雖弱,卻塑造了光明。無聲,但有無窮的力量。
清貧苦難,一肩擔當;自力更生,事跡斐然
楊小明今年24歲,來自寧夏固原市涇源縣,一個國家級貧困縣。寧夏銀川市西部計劃志愿者。1992年出生于國家級貧困縣-涇源,家庭貧寒,父母均為農(nóng)民,而且母親為聾啞一級殘疾,父親因意外摔傷,至今還落下腿腳不便的病根。雖然家貧,但是他從小就走上了志愿者的道路,到現(xiàn)在志愿服務時間超過五千百小時。在貧困中,他任勞任怨,樂觀開朗,用青春的朝氣驅(qū)趕種種不幸;在艱難里,他無怨無悔,堅守清貧,讓樸素的愛心充滿每個細節(jié)。
寧夏志愿者楊小明為身患白血病的中衛(wèi)農(nóng)村教師俞學奎開展愛心募捐。楊小明供圖
寧夏志愿者楊小明為身患白血病的中衛(wèi)農(nóng)村教師俞學奎開展愛心募捐。楊小明供圖
但是不幸得得事往往怎么就發(fā)生到了好人的身上。他負責發(fā)起過一個對中衛(wèi)農(nóng)村小學的募捐倡議,前后歷時一個月,經(jīng)過志愿者和廣大愛心人士的共同支持和努力下捐了兩萬余元文具和衣物,就在募捐結(jié)束,將要把募捐的物資送往中衛(wèi)學校的前一天,他收到家里的消息:他的媽媽患輸卵管癌,第二天手術(shù)。要他馬上回家?墒撬呀(jīng)答應了所有的孩子和所有的募捐的人要將物資送到孩子們的手中。由于這個活動一直是他負責,如果沒有他活動將無法開展,那么捐贈將不知道要遇到什么變故,推到什么時候。到底該怎么辦?他的心里一直在掙扎,一邊是媽媽,一邊是承諾。他該如何選擇?最終他在痛苦掙扎中還是選擇了責任,決定先將物資送到學校,再搭車回家。做出了決定的那天晚上他整理物資忙到深夜,可是他徹夜難眠,仿佛媽媽在醫(yī)院一聲聲呼喊一直在他的耳邊徘徊,在沖擊著,刺痛著他的心,一想到媽媽的痛苦的面容和自己的決定,他就久久無法入睡。第二天,帶著難受的心情,他還是將物資送到了孩子的手中,之后急忙趕回了家。這時候,他媽媽已經(jīng)做完了手術(shù),正躺在病床上,他勉強撐起笑臉去看媽媽,卻心如刀割。意料不到的風雨又一次襲擊了這個本就脆弱的家庭,所有的責任都壓在了他一人的身上,母親幾十萬的治療費用基本要他承擔。這一切一切的苦難,他沒有放棄,一直在堅持,堅持去幫助需要的人。他說他會一直堅持到最后,就像太陽一樣升起落下,再升起,永遠沒有止盡。
盡管生活給了他最殘酷的考驗,上大學時自強不息的他先后競聘加入學校的學生會、志愿者協(xié)會、社聯(lián),多次組織參與學校的新生文化節(jié)、校園科技藝術(shù)節(jié)、社團文化節(jié)、迎新送老晚會、體育運動會和2013中阿經(jīng)貿(mào)博覽會、全國圖書交易博覽會、世界馬術(shù)繞桶比賽、千人五公司極限徒步等重大活動的志愿者服務工作,并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可,他多次獲得各級優(yōu)秀志愿者、優(yōu)秀義工、優(yōu)秀學生干部、優(yōu)秀活動組織者、品牌學生等榮譽稱號。每個寒暑假期他都會引導寧夏在各地高校上學的學生在全區(qū)開展社會實踐,前后吸引三十多所省內(nèi)外高校大學生參與,寒暑假時他還廣泛與寧夏各地志愿者組織和演藝團隊合作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先后在寧夏各個縣市的社區(qū)、老年公寓、兒童福利院開展以慰問演出、文明(政策法規(guī))宣講、家訪調(diào)研為主要內(nèi)容的活動七十余次。在大學時,他先后組織別人或者自己申報校級創(chuàng)新課題八項、社會實踐十一項、自治區(qū)級創(chuàng)新課題一項,并多次獲得社會實踐優(yōu)秀實踐個人、優(yōu)秀重點項目、實踐報告一等獎等榮譽。
籌建微光以來,長期以來,他帶領(lǐng)微光團隊與寧夏義工聯(lián)合會、寧夏瑞信安琪愛心基金會等民間公益組織和眾多其他高校的志愿者團隊合作多次開展大型志愿者活動,并且?guī)ьI(lǐng)他的團隊多次獲得“優(yōu)秀合作單位”等榮譽稱號。
回報愛心,傳承美德;成就卓越,超群拔類
他從小就受到愛心人士的幫助,為了回報別人的愛心,他想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幫助更多的人,以愛心回報愛心,以感動傳承感動。他覺得他和志愿有很深的緣分,從小學就走上了志愿之路。四年級的時候他同學帶他去了家附近的一個敬老院,他看到那里老人的孤單生活后,心中五味雜陳,很是難受。于是他常在課余時間和老人聊天,給老人們打掃衛(wèi)生。上五年級的時候,殘酷的非典襲擊中國大地,他自告奮勇,每天早上六點多來到學校,負責給進入小學師生進行洗手消毒,整整兩個月時間,從來沒有一天中斷過。而令他正式萌發(fā)做志愿者的想法的是汶川地震。當他目睹汶川地震后的斷壁殘垣和災區(qū)人民的慘狀后,他奔走呼吁,倡導更多的人為災區(qū)捐款捐物;在學校組織集體募捐之后,他又組織了第二次捐款,并和當?shù)卣撠煓C構(gòu)在鎮(zhèn)上一起組織捐款,雖然那個時候自己的力量微不足道,但他在心底告訴自己:我要堅持做志愿,傳遞愛心。
在2011年開始發(fā)起助老扶老的幫扶城市乞討、拾荒老人活動,并常態(tài)化的幫扶城市乞討、拾荒老人200余人次,在其租住地多次開展慰問、幫扶、陪護活動。從2013年3月開始,他帶領(lǐng)微光志愿者將“再續(xù)剩余的溫暖”愛心活動幫扶范圍擴大到老年公寓,長期服務十幾家老年公寓,與此同時,他通過多次與街道辦努力聯(lián)系,在學校附近的十個社區(qū)進行長期服務。2012年底他偶然在網(wǎng)上發(fā)現(xiàn)了一條關(guān)于身患白血病的鄉(xiāng)村教師的求助信息,他第一時間聯(lián)系了對方家屬,然后面向全社會發(fā)出倡議。先后倡議募捐善款數(shù)萬元,在網(wǎng)上發(fā)布的各種信息閱讀數(shù)量高達四百萬次。此后他專門開辟了“微愛萬里行”活動。該活動主要針對身邊特困群體、個人進行募捐倡議,截至目前,累計幫扶個人、群體二十余個,與各類組織一道募捐善款二十余萬元,募集物資數(shù)萬件。同時他號召發(fā)起以“服務師生保護環(huán)境”為主旨的“常態(tài)305大家做雷鋒”活動和校園交通執(zhí)勤活動,組織微光志愿者在校內(nèi)外開展各類環(huán)境保護、衛(wèi)生清潔、學生互助、文明倡導、大型賽事志愿服務等方面活動九十余次。
寧夏志愿者楊小明組織微光志愿者開展“大手拉小手微愛伴你走”志愿服務活動。楊小明供圖
寧夏志愿者楊小明組織微光志愿者開展“大手拉小手微愛伴你走”志愿服務活動。楊小明供圖
自2012年11月,他組織微光志愿者開展“大手拉小手微愛伴你走”志愿服務活動,此項活動主要是在學校舉行大型活動期間協(xié)助校方舉辦活動,幫助學校開展體育類、棋類、音樂類等興趣班教學。截至目前,“微光”與外來務工子女集中的二十七所小學建立了長期志愿服務關(guān)系,開展活動二百多次,累計服務學生數(shù)萬人。同時針對大批外來務工家庭的子女周末“無人陪無人管”的事實,他發(fā)起在外來務工集中租住區(qū)一對一義務輔導功課,截止目前已有十三個固定支教點,長期幫扶學生近千人,開展活動近五百七十余次,參與義工達一萬五千五百余人次。從2012年開始,他又發(fā)起了“一對一助學”活動,針對家庭困難而品學兼優(yōu)的學生進行家訪登記,截至目前,他一共家訪困難家庭近百戶,實現(xiàn)“一對一助學”六十余人。
善行傳愛,默默無聞;沐雨櫛風,施不求報
他已經(jīng)記不起多少個日日夜夜起早貪黑,為策劃活動,安排活動細節(jié),準備活動物資和利用網(wǎng)絡傳播公益。也不知道有多少個夜晚,他趴在電腦前不知不覺中睡著了。宿舍同學都佩服他有一個強大的能力,就是只要頭一沾到枕頭上,幾十秒就能睡著,一分鐘就能熟睡。還記得第一次發(fā)起微愛萬里行活動,為身患白血病的中衛(wèi)農(nóng)村教師俞學奎募集善款時,除了一天必須做的一些事情外,他整天趴在電腦旁邊,利用微博、博客、貼吧、人人和QQ空間等工具傳播,為了增加一次救助的可能,他一連在電腦面前坐了一個多月,拼命地發(fā)私信和@名人,坐得腰酸背痛,就為增加一個傳播的機會。同樣為了救助身患癌癥的大學生,他帶領(lǐng)自己的微光志愿者一次次走出家門,一次次走進商鋪,常常被商鋪老板罵成騙子,敗類,繼而轟出門去,他遭受過種種歧視和白眼,也曾無數(shù)次問過自己這樣承受著別人的誤解和白眼,到底值得嗎?但是最后他還是一次次在堅持,因為每一次思索后他都得出的是一個結(jié)論:值得!終于皇天不負有心人,他們的行動得到了很多商鋪老板的支持,在志愿者們的共同努力下,每天都會有幾百、幾千到幾萬的善款陸續(xù)打到愛心賬戶,他終于用微薄的個人愛換來了濃濃的人間情,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他在敬老院的時候常聽說老人說這一輩子還沒有給自己過過生日,吃過屬于自己的蛋糕,之后他每次去敬老院的時候都會給老人帶蛋糕,給當月過生日的老人舉行生日Party,常常有老人激動地留下眼淚,抱著楊小明,久久不愿意放開,說他們很開心。又一次過節(jié)他去敬老院探望老人,聽到從屋里傳來哭泣聲。他問院長原因,原來是他們家里沒有人接他們回家,老人們說著說著就哭了,眼淚止不住地往下流,楊小明聽說了馬上組織了志愿者去給老人過節(jié),并且臨時帶上了一些節(jié)目和慰問品,想要老人開心點。老人有志愿者陪著,漸漸地說話多了,也出現(xiàn)笑臉了,最后志愿者回去的時候,老人都會拉著楊小明的手說:謝謝你們啊,你們都是好孩子”。一個人最樸素的惻隱,在人群中激蕩起向善的漣漪。老人們的心被他捂暖了。之后,每到節(jié)假日的時候,他都會組織志愿者來到敬老院,他在和老人交談的時候了解到,很多老人都比較喜歡看戲,喜歡過去的一些老節(jié)目等,為了給老人找到喜歡的節(jié)目,每次慰問演出之前,他都會晚上在公園廣場尋找一些民間演藝團隊,有時候一連幾個晚上都沒有人愿意義務去演,沒辦法他只能找志愿者和自己跑更多的地方。不停奔波,風雨無阻,任勞任怨,只因為她播撒下的大愛種子,必將被無數(shù)的奔跑接力,傳向四面八方,一直讓周圍的世界綻放光芒!
自小出生貧寒他,知道困難家庭學子的上學的不容易,每到假期,他總會抽出大把的時間去做家訪,無論的夏天的酷熱還是冬天的嚴寒,沒有經(jīng)費支持他能走就走,有的地方?jīng)]有班車,租車太貴,他都會想辦法走著去,做順路三輪,能省就省,爭取走更多的地方,收集更多困難學子的信息,然后盡力通過聯(lián)系公益組織、愛心企業(yè)個人、新聞媒體去尋求幫助。據(jù)統(tǒng)計他先后家訪上百名學生,實現(xiàn)一對一助學六十余人。這與他而言都已經(jīng)算不了辛苦了,只是一個習慣的付出。
他創(chuàng)建的微光所服務的支教點有很多孩子,他曾多次承諾過孩子只要他們好好學習,就會給他們獎品,可是有時候經(jīng)費不夠,他都會用自己的生活費墊上,給孩子買禮物,從不會因為沒錢而失信有時候生活費不夠他還是會街上錢給買禮物,孩子抱他一下,親他一下就是對他最大的鼓勵和回報。不用華麗的說辭,不用物質(zhì)的回報,只是一個吻就是對于他深深的安慰。記得有次家訪的時候,他聽到孩子家長和孩子的對話,孩子說要錢買過年的新衣服,不想穿姐姐的舊衣服,可是他們家比較窮,孩子媽媽不同意,孩子當場就哭了,他看到這這種情形很難過,因為他想到了自己的童年也像這樣,甚至過年都沒有一件新衣服,于是他偷偷把身上的所有的錢塞到了孩子的衣服里,雖然錢不多,但是畢竟是自己的心意,看著孩子綻開了笑容,他也高興地笑了。他對孩子們很疼愛,也不因為他們是孩子就失信于他們,他總是信守自己的承諾。有次,他答應孩子們期中試考完之后,只要他們考得好,就帶他們?nèi)ス珗@玩,并給他們發(fā)獎品?墒,可是贊助一直沒有談好,甚至有孩子都說他是騙子了。但是那個時候他自己本身已經(jīng)墊了很多活動經(jīng)費了,確實沒有錢帶孩子去玩,更談不上發(fā)獎品?墒菫榱瞬皇庞诤⒆,他向朋友借了錢租車,給孩子買上了獎品和吃的?吹揭粋個孩子玩的很開心,他也開心地笑了。在互動的環(huán)節(jié)中,孩子們紛紛跑過來要他抱,他覺得這個時候就是他最幸福的時候。有了愛,這里的孩子一天天茁壯起來。他的心和泥土一樣質(zhì)樸,灑下辛苦的種子,相信自己的一言一行會給孩子帶來好的影響,善良會生長成參天大樹。
進無止境,微愛萬里;歲月崢嶸,無怨無悔
大學畢業(yè)后他毅然選擇成為一名西部計劃志愿者,在銀川市志愿者協(xié)會做專職的志愿者,他先后組織了“希望工程助學金”、慶祝少先隊建隊、全民公益日、銀川市優(yōu)秀志愿服務項目展等活動,除了正常上班之外他幾乎用盡了假期所有的時間帶領(lǐng)微光志愿者參與各類扶老、助學、助殘等方面活動,F(xiàn)如今,在他的帶領(lǐng)下,現(xiàn)在“微光愛心奉獻小分隊”改名為“微光義工志愿者服務總隊”,微光的志愿者從寧夏大學發(fā)展到區(qū)內(nèi)外其他高校、中學以及社會愛心人士,已在寧夏各個高校和市縣成立分隊二十一支,招募志愿者超過七千人,累計開展活動一千二余次,參與志愿者人次超過四萬人,志愿服務時間超過十萬小時,累積幫扶人群超過十一萬人次,為社會各界弱勢人群募集善款五十余萬余,物資不計其數(shù)。其個人事跡和組織的活動多次得到中青報、人民網(wǎng)、新華網(wǎng)、中青網(wǎng)、寧夏廣播電視臺、寧夏日報等三十余家區(qū)內(nèi)外主流媒體關(guān)注報道。
過去的日子里,他一直在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做著志愿服務工作,經(jīng)常省吃儉用,用自己微薄的生活費去補貼活動經(jīng)費,他放棄了幾乎所有的放假時間,甚至于寒暑假時間都在堅持做志愿,雪下了又融,草黃了又青,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堅持,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堅持。醫(yī)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開的是藥,給的是情。楊小明何嘗不是心靈的一個醫(yī)者。在很多人還在呼呼大睡的時候,他已經(jīng)起床安排志愿活動,奔波在做志愿的道路上;在很多同齡人在瘋狂玩游戲,求進級的時候,他在看新聞了解時事,尋找更多的做志愿的方式。他想用行動告訴所有的人:沒有真正走進來的人,永遠也體會不到做志愿者帶給自己的快樂和收獲。即使再大的困難阻撓,都不能冷了他的熱心,別人的誤解都不會改變他的信念,他把這種感動向周邊所有的人傳播著。楊小明的臉上常掛著笑容,無論多大的困難,他都會用笑容面對,奉獻愛心、傳承美德、完善自我、快樂大家,他想用自己的愛心去感染別人,用行動去征服別人,他始終相信只要堅持,就會有人支持,只要奉獻,就能得到認可。他用一顆最純真、最真誠心一直在召喚他身邊的每一個人參與志愿服務,相信他“全民義工,人人志愿”的愿望一定能早早實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