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倫理下光明與暗影交織,技術進步的背后隱匿著對人性的考驗”。近日,由江蘇師范大學公共管理與社會學院師生組成的實踐團隊在徐州市開展了宣傳和推廣人工智能倫理風險意識的基層服務實踐。
6月24日,團隊深入探尋、調(diào)研當?shù)赝蛯W苑社區(qū),認真聆聽社區(qū)工作人員和社會大眾對人工智能發(fā)展及其倫理風險的認知與見解,向公眾介紹相關人工智能倫理風險,讓民眾從源頭開始有防范意識。

一頁頁問卷,鑄成“釘子”之上的“錘子”。
“微微細雨滴長河,匯聚成波逐浪闊”。人工智能技術研究論題如果是釘子,調(diào)查問卷便是錘子,錘子為釘子服務,即調(diào)查問卷為研究論題服務。一頁頁問卷,如同細雨,終會匯成長河,我們便從中獲取所需要的調(diào)查資料。
團隊成員在校內(nèi)和徐州當?shù)厣鐓^(qū)隨機發(fā)放了調(diào)查問卷,在填寫問卷的同時也進行了悉心指導。

一次次采訪,猶如逐層剝開“洋蔥”。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每一次采訪就好比剝洋蔥,都會揭示新的一層,直到最內(nèi)心的核。
團隊成員在當?shù)乇镜貙W苑和同昌社區(qū)進行了隨機采訪。針對社區(qū)工作人員,提出“您認為AI對工作帶來的是正面或是負面影響?”
社區(qū)工作人員娓娓道來,“哈哈有利有弊吧,有了AI,對我們工作確實有幫助,比如數(shù)據(jù)錄入,撰寫公文啊,確實方便多了,但在與居民的互動中,我們更重視人的溫暖和關懷。”

同時,團隊成員也對不同年齡段和社會背景的社會大眾提出問題,用接地氣的語言和真實的案例對AI復活、醫(yī)療、詐騙及前景等等向群眾進行了講解,將晦澀難懂的術語轉(zhuǎn)化為淺顯易懂的口語,讓路人真正聽得懂,團隊成員在仔細聆聽的同時,也做好了記錄。
魯迅曾言:“希望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AI倫理的前路,正是如此。我們需以清醒的頭腦和堅定的信念,走出一條真正公正、透明、安全的道路。唯有如此,AI 倫理才能真正為人類帶來福祉,而非災難。
通訊員 張佳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