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探索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中國式現(xiàn)代化”在各地實現(xiàn)的成果,切實維護人民物質(zhì)與精神上的富足,為實現(xiàn)進一步的跨越式發(fā)展打好堅實穩(wěn)固的基礎(chǔ),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人文傳媒學院“星火成炬,丹心筑夢”暑期社會實踐團隊于7月25日齊聚南通博物苑,實踐團隊對博物院進行參觀,對館內(nèi)游客進行采訪,尋覓百年南通的歷史劇變,探訪南通人民眼中的中國式現(xiàn)代化。
這是我第二次進入南通博物苑,與之前不同的,除了年齡,還有心境。六年前與母親一起,懷揣著出門游玩的興奮與對自己生長的這塊土地歷史的好奇,如今再一次以社會實踐名義走進博物苑,心中沉淀的是在外學子回故鄉(xiāng)的深深眷戀,輔之以陳厚的歷史情懷。

圖為團隊成員參觀南通博物苑。中國青年網(wǎng)通訊員 黃圣茜 攝
猶憶起兒時,我居于偏遠的小鎮(zhèn),每個周末母親都帶著我,背著一個包裹的書本、零食與毛毯,乘著48路公交晃晃悠悠地進城上課。我尤為愛坐公交,我愛刷卡時清脆的“嘀”聲,愛穿過人群找尋到空位的驚喜感,更享受與一車乘客一同欣賞小鎮(zhèn)到城市沿途變化的景象。當顛簸的路變得寬敞平坦,當沿途的小店減少,隨之以高樓的迭起,大廈盡生,當公交車涌入車流,我使勁睜眼望著窗外的繁華,這是年幼的我眼里最遠的地方,也是最美好的地方。

圖為團隊成員季思語采訪博物館內(nèi)參觀者。中國青年網(wǎng)通訊員 黃圣茜 攝
后來,我住進了市區(qū),在這里讀書,母親工作忙碌,于是每天上下學我都乘坐公交,然而我再也沒了兒時的新鮮感,只覺得一路的繁華看了幾年也膩味的很,而公交車行駛時避免不了的晃悠和偶爾人擠人的煩躁,使我突然開始回憶起幼時與去上海乘坐的地鐵。
那當真是一次奇妙的經(jīng)歷,乘著扶梯往地下走,便進入另一番天地,遠處漸漸逼近的燈光,與漸響的疾馳而來的呼嘯聲,隨即一列長蛇穩(wěn)當?shù)赝T诿媲。坐進地鐵望著窗外飛速倒退的墻面,一路上見不到的紅綠燈,著實使我震撼、迷戀。
母親常愛在車上聽南通交通廣播,于是在某一日,我從廣播里聽到南通即將開通地鐵的消息時,不盡的激動源源涌上心頭,那一刻,的心境,不僅是我跨越時空,與兒時憧憬未來的自己重逢對話,更是欣慰于自己眷戀的故土上,穿梭于小鎮(zhèn)與城市間的公交底下,一列列長蛇即將呼嘯,奮力吶喊著城市的蛻變、科技的發(fā)展、生活的質(zhì)變 。
高中課本上讀到“中國式現(xiàn)代化”這個詞時,我向窗外望去。校門口正在夜以繼日建設(shè)的地鐵站上,工人們奮力揮灑汗水,大型機器突突作響,青春里最重要的三年,每天迎著清晨初生的太陽與工人一起,我背著書包,他們戴著安全帽,我進入校門奔赴前程,他們走向地鐵站建設(shè)城市的未來。雖年齡不同,閱歷不同,目標也不同,但我們的斗志與心境都是相似的。為自己,更為這一片扎根許久的、喂養(yǎng)自己童年、青春、半生的故土。情系故土,向往新生。夢想與未來,都屬于我們。
“家鄉(xiāng)最大的變化,當然是地鐵。我去外面上學都很方便了。”博物苑內(nèi)隨機采訪的一位與我同齡的大學生,她明媚的笑容深深印在我的腦海里。也許她的回答并不是最完美的,但一定是最真實的,因為與我們千千萬萬南通學子一樣,我們都感念著這片從小生長的土地帶給我們的便利,我以社會調(diào)研的名義來到博物苑,他們又是為了什么而來呢?我想,是我們共同埋藏于內(nèi)心深處的故土情懷,我們一同見證這片土地日益繁華,萬千景象變化,我們在這里回望南通的歷史,暢談這座城市的未來。欣喜充盈眼眶,情懷流淌心間,以情為著,系夢筑舟,星火成炬,丹心造夢。(通訊員 黃圣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