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園學子寒假社會實踐】——尋訪抗大圣地,傳承紅色薪火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學習膠東抗大精神,傳承革命精神和中國共產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曲阜師范大學“赤旌文宣”實踐隊成員馬之凱于2025年1月21日來到山東省煙臺市棲霞市膠東抗大精神教育基地,沿著革命先輩的足跡,深入探尋膠東抗大的精神傳承,踐行黨的二十大精神。
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后,黨中央根據抗戰(zhàn)形勢發(fā)展需要,決定成立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分校,深入敵后辦學。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一分校膠東支校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誕生在膠東根據地的一所紅色學校。它從革命圣地延安出發(fā),穿過陜、晉、冀、魯四省,歷經艱難險阻,沖破敵人道道封鎖線,于1940年4月到達膠東抗日根據地,開啟長達10年的辦學生涯,為膠東革命乃至中國革命的勝利做出了突出貢獻。
曲阜師范大學“赤旌文宣”實踐隊成員馬之凱在參觀抗大教育基地的過程中,仔細聆聽講解員的介紹,了解到許多在膾炙人口的故事。1941年3月,牙山反投降戰(zhàn)役勝利后,膠東抗大奉命從大澤山抗日根據地遷移到棲霞牙山一帶,一邊開展軍政訓練,一邊配合地方進行牙山抗日根據地的建設。膠東抗大把保衛(wèi)和建設牙山抗日根據地作為向學員進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并編寫在教材之內。學校為了擔負起鞏固和建設牙山抗日根據地的責任,嚴格遵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還緊密配合地方動員群眾、組織群眾,加強政權建設,為建設和鞏固牙山抗日根據地起到重大作用,牙山地區(qū)的人民從此有了堅強的后盾,地方政權也有了強有力的保障。這些故事讓曲阜師范大學“赤旌文宣”實踐隊成員馬之凱對抗大精神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參觀完抗大遺址之后,曲阜師范大學“赤旌文宣”實踐隊成員馬之凱來到入黨誓詞前,感受革命先烈愛國愛黨的精神,并大聲宣讀入黨誓詞,在宣誓中感受到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偉大使命擔當。隨后曲阜師范大學“赤旌文宣”實踐隊成員馬之凱又觀看了抗日大學微電影,抗大教育基地通過電影的形式來還原真實歷史,選取聶鳳智、羅義淮、蔡正國、洪國治、羅森、趙云錦等膠東抗大革命先輩事跡,以鮮活教材、震撼場景教育人、感染人、激勵人。
昆崳茫茫,牙山巍巍,紅色搖籃,革命熔爐。曲阜師范大學“赤旌文宣”實踐隊成員馬之凱前往抗大博物館,進一步了解抗大在膠東地區(qū)的歷史與貢獻。博物館內豐富的展品和詳實的史料,讓曲阜師范大學“赤旌文宣”實踐隊成員馬之凱對抗大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膠東抗大精神的核心是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曲阜師范大學“赤旌文宣”實踐隊成員馬之凱表示,這種精神在當今時代依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激勵著他們努力學習,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在黨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曲阜師范大學“赤旌文宣”實踐隊成員馬之凱通過實地參觀的方式,更加深刻地領悟到膠東抗大精神的時代價值。膠東抗大在棲霞八年辦學的風雨歷程,是一段光輝的紅色歷史,也是一座珍貴的精神富礦,這值得我們深入發(fā)掘這段光輝歷史,大力弘揚“熔爐中錘煉、斗爭中學習”的膠東抗大精神,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健康發(fā)展。新時代的青年也應繼承膠東抗大精神,為實現黨的二十大提出的各項任務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