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丹妮生在山西,長在山西,可以說是個地地道道的山西姑娘。畢業(yè)于中北大學的她說,參加西部計劃到新疆達坂城做志愿服務不是為了追求詩和遠方,只是想“沉浸”在祖國最需要青年的地方,做一塊牢固的“地磚”,讓自己歷練沉穩(wěn)、懂得珍惜。
追隨爺爺奶奶的腳步到新疆
說起援疆的經歷,周丹妮背后還有一段故事。周丹妮說,她的爺爺奶奶就是因援疆而相識相知相愛的。她的爺爺是安徽銅陵人,奶奶是天津人,雖然來自不同的地方,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知青”。
“上個世紀熱血青年為了響應國家的號召上山下鄉(xiāng),來到被稱為祖國西部明珠的新疆,他們來的時候甚至比我還小,胸口別著一朵大紅花,帶著一腔熱血和兩袖清風在沒有現在四通八達的鐵路和風馳電掣的飛機的情況下翻山越嶺、義無反顧地來了,并且在這兒扎根。”在周丹妮看來,是爺爺奶奶那代人在播種新疆,現在輪到他們這代人來添磚加瓦,所以她帶著自己的青春和信念到了這里,去探索、去嘗試、去創(chuàng)新。
最初了解西部計劃是2019年12月份,有西部計劃新疆專項的工作人員來到周丹妮所在的學校宣講,她早早準備好,想一探究竟。果然,不負期待,那一刻她被完全吸引了。
那個時候,周丹妮說她恨不得馬上動身,去年四月份一返校,校團委老師還沒發(fā)布西部計劃的通知,她就迫不及待提前問上屆學姐要了報名表,并認真填寫好交到了院團委老師那里。萬事俱備,她懷著滿腔熱情就等著被選拔上然后飛奔目的地。
是志愿者,也服務志愿者
當周丹妮在服務地一欄看到“達坂城”時,喜出望外,不假思索地選了這里。
周丹妮說,其實也并沒有特別的原因,僅僅因為一首耳熟能詳的歌曲《達坂城的姑娘》。出發(fā)之前就聽說達坂城有著大名鼎鼎的“風城”稱號,等真正到了達坂城,遇到大風天氣時,才算真正領教了這里的風到底有多威武!
去年七月中旬在烏魯木齊因為疫情耽誤了行程,所以接到上崗通知后,周丹妮第一時間到了達坂城,馬不停蹄投入到新的工作中——迎接志愿者。
作為一名新的志愿者,她和同伴必須快速適應這里的環(huán)境才能做好迎接其他小伙伴的準備。整整三天,周丹妮天還沒亮就開始工作,在機場接站,給抵達的小伙伴測量體溫、分發(fā)食物,向他們介紹即將要服務的達坂城,安排小伙伴們乘坐班車,到達之后發(fā)放生活物資,最后引導他們去宿舍,做完這些已經是深夜了。走在回宿舍的路上,可以聽見腳踩在落葉上的沙沙聲響,這讓周丹妮感到踏實安心。“終于來了,我們終于來了!”周丹妮在心里對自己說。
開完達坂城區(qū)2020年大學生西部計劃志愿者見面交流歡迎會后,周丹妮被分在了團區(qū)委。這是她的第一份工作,對此,她心中充滿了期待。
“我主要負責對接區(qū)委宣傳部以及志愿者的相關事宜,所以慢慢在工作中懂得了如何組織會議、如何處理既是志愿者又是管理者的雙重身份、如何站在不同角度思考問題。”除此之外,周丹妮還負責籌劃每月的志愿者愛心生日會,讓小伙伴們即使離家千里也能感受到家的溫暖。
在工作生活中,大家難免會有煩心事,這時周丹妮就會化身安靜的傾聽者。周丹妮說,傾聽的過程很享受,也很快樂,大伙因為心中有同樣的一團火聚在了這里,如果全部點燃,那將無比明亮熾熱!
是防疫者,也感恩防疫者
到新疆剛剛一個月,喀什就發(fā)生了疫情。周丹妮第一時間去了防疫第一線,負責給小草湖檢查站有喀什旅居史的人員分發(fā)食品、物資。他們中許多人在等待核酸檢測,困餓交加,這個時候,對于志愿者來說最需要做的是安撫他們的情緒,做好安排輸送工作。
由于人數眾多,周丹妮和小伙伴們加班加點地作戰(zhàn)。隨后,根據上級要求,周丹妮被抽調到疫情防控指揮部文書組工作,有急需處理的文件材料她便馬不停蹄去找當時在各個地方指揮防疫工作的領導審閱,快速高效地完成好每一項工作。
周丹妮說,領導身上肩負著更深更重的責任,作為志愿者,她決不能在關鍵時刻掉鏈子,要時時刻刻打起精神,及時傳達轉送文件,及時記錄存檔。正是這段工作經歷讓周丹妮明白了,每天能生活得如此平安健康、和諧穩(wěn)定,是因為背后有人在默默付出,負重前行。
不知不覺,到達坂城快半年了,從初出校園懵懂無知的大學生轉變成一名在政府機關單位處理工作得心應手的工作者,周丹妮說,她得到了很多人的幫助,沒有他們盡心竭力的支持,她不會這么快適應工作環(huán)境,她會始終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工作生活。
經歷了2020年,大家應該更加明白世事無常,我們要珍惜當下,要學會適應調整,整裝待發(fā)去迎接新的挑戰(zhàn)。
“時間沒有刻度以至于在誰的人生中也不會留下行走的痕跡,我想抓住時間,抓住當下這一刻,不需要銘記也不需要鮮花和掌聲,我只希望在我的人生舞臺中有那高光一刻,它絢爛而又充滿回憶,它將是我生命中時間的見證者,見證我如何生根發(fā)芽,如何茁壯成長,如何櫛風沐雨、砥礪前行。”周丹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