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wǎng)北京8月4日電(通訊員 在勤科創(chuàng)宣傳部)今年四月份,教育部正式印發(fā)新一版《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將勞動課程正式從中小學綜合實踐課程中獨立出來,并對其制定了相應的課程標準。為助力中小學生勞動課程實施,讓勞動知識從課本走向生活,北京科技大學在勤科技創(chuàng)新實踐團于7月26日開始于全國各地線下以及線上同步開展為期14天的社會實踐活動,以科技賦能勞動教育,幫助中小學生真正懂得勞動、熱愛勞動。
深入調研,了解一線需求
在實踐過程中,在勤實踐團的成員們紛紛走上街頭進行采訪,并結合在線上、線下發(fā)放調查問卷的方式進行調研,了解不同群體對于義務教育勞動課改革的看法和建議,最終收集到有效問卷一千二百余份,并依此撰寫了相關的問卷數(shù)據(jù)分析報告與問卷調研論文。此外,團隊還為不同人群制定了正式的《訪談知情同意書》與《邀請函》,并以此對一線教育工作者——湖北宜昌天問書院小學袁校長、云南鄉(xiāng)村小學李老師以及重慶小學生家長唐女士、河北中學生周同學進行了專訪,了解到勞動教育實施的現(xiàn)狀以及面臨的困難。例如袁校長提到今年是勞動課程改革的元年,我們需要在探索中逐步完善勞動課程改革,唐女士也提到孩子勞動時的安全隱患……為了更好地總結采訪中提出的問題并形成體系,在勤實踐團對訪談資料進行整理,最終完成了兩萬余字的訪談錄。
依托數(shù)據(jù),開展程序制作

在了解了一線需求后,在勤實踐團技術組成員隨之開始進行軟件的功能設計與開發(fā),并結合自身能力與水平,最終制作出了一款具有勞動教育功能的微信小程序。例如針對訪談中一線教育工作者提到的希望軟件能夠加強師生之間的聯(lián)系,具有提交作業(yè)功能的需求,實踐團成員在小程序中為小朋友們開發(fā)了社區(qū)功能,在分享自身勞動成果和趣事的同時,亦能收獲來自老師與同學們的點贊鼓勵。此外,這款小程序除了“廚房圖鑒”、“烹飪視頻”、“危急情況處理”這樣的烹飪技能學習功能,也具有“模擬烹飪”、“模擬打掃”這樣的娛樂功能,讓小朋友在學習過后進行模擬操作,讓勞動的知識潛移默化地沉淀在腦海中,以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
眾人拾柴火焰高。“勞動”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亙古不變的主題,是偉大的精神財富,其內涵實在豐富,但是一支隊伍推廣勞動教育的能力卻是有限的。所以在此期間,在勤實踐團也與北京科技大學神農(nóng)實踐團實踐團、北京科技大學華夏拾遺云染天青實踐團、北京科技大學啟明億智實踐團等12支社會實踐團進行合作,共同宣傳勞動教育。讓小朋友在進行烹飪知識學習的同時,能進一步了解如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勞動、工業(yè)生產(chǎn)勞動等其他勞動技能,也能了解到如面塑、扎染等傳統(tǒng)工藝制作以及當下新興人工智能技術的內容…… “勞動”已經(jīng)超出簡單的“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的認識,幫助小朋友們拓寬勞動知識面,是在勤實踐團本次實踐的使命與意義。
組織支教,科普勞動知識

“廚房里面有什么?”“平底鍋”“筷子”“刀”……
這是在勤實踐團宣傳組同學們?yōu)樾∨笥褌冞M行線上勞動課程宣講時的場景,在技術組進行技術開發(fā)的同時,他們利用身邊的資源,走進課堂,向小朋友們傳遞愛勞崇勞的理念。而為了讓自己的宣講內容更加有趣,使其更貼合小朋友們,實踐團的成員們也進行了充足的準備,在其中加入有趣的元素,力爭讓整個宣講過程活潑生動。
在小程序制作完成后,宣傳組的成員也將團隊開發(fā)的內容應用到了自己的課堂。“這是西瓜,這是草莓……”,“鏟子放到鍋上就能進行顛勺”宣講成員周棋在云端上演示小程序的操作吸引了小朋友們的目光。“我們相信生動的程序提示為宣講提供了更好的支撐,也能讓整個過程更加有趣”,周棋這樣說。
據(jù)了解,目前在勤實踐團已與7支支教隊伍達成協(xié)作,并展開了數(shù)場勞動知識科普。未來實踐團也將會繼續(xù)努力,將小程序進行推廣,最終達成“小程序進校園”的目標,以科技助力勞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