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報告,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fā)展,深入了解長汀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紅色文化,創(chuàng)新非遺傳承新形式,了解長汀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對當?shù)芈糜螛I(yè)發(fā)展起到的作用,福州外語外貿學院智能建造學院的汀研實踐隊結合實際,決定在長汀縣周邊與非遺文化、紅色文化相關的地區(qū)開展走訪、調研,了解該地點相關的非遺信息并進行拍照記錄。
藝術來源生活,非遺融入生活7月2日下午,研汀實踐隊有序抵達龍?zhí)豆珗@戲臺,在當?shù)責嵝拿癖姷臒崆榻榻B下欣賞了省級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九連環(huán)與十番音樂,并了解其獨特的歷史背景與形成原因,通過調研,實踐隊發(fā)現(xiàn)這樣的表演不僅僅是特地為他們準備的,而是在閑暇時光,眾人都會群聚與此,避暑解乏,有人持樂器載歌載舞,有人坐板凳圍觀欣賞。“我們不懂什么是非遺,這些東西就是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這是長汀縣人對九連環(huán)等非遺的真實寫照,千百年間,長汀縣人民正式通過這種將傳統(tǒng)技藝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式進行將這些舞蹈音樂不斷的傳承發(fā)揚下去。而如今,這些文化以儼然成為了長汀縣不能摒棄的文化標簽。
傳承道路,任重道遠為了更好探究非遺傳承與當?shù)匚穆冒l(fā)展等問題,實踐隊隊員走進了長汀留白剪紙藝術館,并對刻紙龍燈傳承人張廷玉老先生的徒弟冉文霞女士與客家剪紙傳承人劉白老師進行了簡單的采訪。具劉白老師介紹,客家剪紙在客家人悠久的文化歷史中占據(jù)著及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一些傳統(tǒng)
民間手工藝逐漸走向衰亡,以至于在剪紙的傳承歷史中出現(xiàn)了長達五十年的斷層時間,因此對客家剪紙技藝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是非常具有必要性的。在實踐隊隊員在體驗客家剪紙的過程中不僅僅理解到慢工出細活的剪紙文化,還有更為深刻的思考,曾經掛滿大街小巷的紅色剪紙現(xiàn)如今也落入無人問津的地步,或許沒有這次活動,實踐隊員們也很難接觸到客家剪紙技藝。
或許與隨處可見的精美貼紙與裝飾相比,費時費力的剪紙藝術因為自身品種單一,年輕人審美疲勞等諸多原因淡出人們的視野,可承載著幾千年文化的剪紙技藝是客家人上千年的歷史發(fā)展的重要一環(huán),映射著古老狂野的中原文化,是民俗活動中濃厚的一筆色彩。而現(xiàn)在,客家剪紙技藝面臨著傳承人年紀的不斷增大,愿意學習的年輕人很少等傳承問題,而找到老文化與新時代新文化之間的結合點,將傳統(tǒng)剪紙技藝與年輕人所喜聞樂見的新鮮事物所融合,才能讓客家剪紙呈現(xiàn)最初的震撼。
時代正不斷的提速前進著,無論是九連環(huán)舞蹈還是客家剪紙技藝都是老一輩們消磨時間與寄托情感的主要方式,但是如今,瑣碎的舞蹈與技藝都不受絕大多數(shù)年輕人喜愛,客家剪紙與其他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受到保護與傳承,但還好在長汀縣文化局的帶領下,成立了長汀留白剪紙藝術館,現(xiàn)每年都會招收學員到館進行學習體驗,讓更多的人參與到剪紙藝術傳承中來,并在諸多非遺傳承人們的共同努力下,使得長汀縣長大小高達80余項的非遺沒有退出歷史舞臺,在舞臺的各個角落中,述說著長汀縣的風土人情。
本次研學活動結束后,實踐隊隊的隊員們進行了總結會議,對于七天的長汀縣研學活動進行了總結反思,在整個研學過程中,實踐隊員們通過欣賞參觀長汀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并對諸多非遺老師進行采訪,了解到長汀縣如今非遺的傳承與旅游發(fā)展問題,同時親身體驗一系列的非遺項目,體會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與藝術,結合自己理論知識,積極宣傳長汀縣旅游與非遺等項目,吸引了更多人們對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并鼓勵人們積極投入非遺項目的傳承與保護中。